图为新一批2000辆共享单车正式在重庆大学城投入使用。为提升城市活力,倡导绿色低碳出行,下一步,重庆市还将在大学城打造自行车慢行系统,并计划在上半年完成3万辆共享单车的投放。 何 超摄(人民视觉)
在北京国贸这样的热点区域,早高峰时平均每10秒钟就有一辆共享单车被骑走。从共享单车到共享汽车,再到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篮球、共享停车位,这串“共享+”的名单还在不断延伸。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共享”以极高的热度融进中国社会,既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也催生着新的商业模式,更新着社会治理的思路与方法。
便利了民众生活
假设您生活在中国北上广一线城市,并拥有一部智能手机,那么您能享受的共享生活是这样的:上下班骑共享单车到达地铁站,偶遇下雨天借用共享雨伞,周末逛街手机没电用共享充电宝,假期租共享汽车出行,过夜享受共享住宿。
以共享单车的火爆为始,共享产品以空前高速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要以为这是专属年轻人的潮流。在北京的街头,共享单车的使用者覆盖老中青三代,横跨白领高管、建筑工人等各类人群。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运营企业30多家,累计投放车辆超过1000万辆,注册用户超1亿人次,累计服务超过10亿人次。
风靡背后,是“共享+”带来的实在便利。
闲置资源便利共享。广州的共享雨伞用户张可说,“我们公司每年都有雨伞购置预算,但是大多数伞拿回去就‘躺’在家里了,共享雨伞让伞的使用流动起来,方便更多人生活。”
服务倾向私人化。北京的王璐是民宿短租的忠实粉丝,她说,“短租的房子一般都能洗衣、做饭,有客厅等公共活动空间,还能挑选自己喜欢的装修风格,享受当地人的生活乐趣与定制服务。”在她看来,共享堪称一项伟大发明,极大地丰富着当下的生活方式。
带火了市场经济
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普及和网络金融的发展,拉动着共享市场的快速增长。而这种新兴经济模式,也频频受到资本青睐。
资本新宠共享充电宝在短短40天时间内获得11笔融资,融资金额约12亿元人民币,介入机构近35家。有的共享项目则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日前共享雨伞项目“春笋”宣布获得500万元天使轮融资,预计将于6月份在北京和上海铺设首批10万件产品。
多位投资人表示,许多细分领域仍有未被发掘的闲置资源,如果这些项目具有高频次、需求普遍的特点,就容易获得资本的青睐。
“共享”背后的经济效益亦十分可观。
据《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2016年中国分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345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参与分享经济活动的人数超过6亿人;分享经济的提供服务者人数约为6000万人。报告预测,未来几年分享经济仍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长,到2020年分享经济交易规模占GDP比重将达到10%以上。
李克强总理曾表示,共享经济不仅是在做加法,更是在做乘法。“它有效降低了创业创新的门槛,实现了闲置资源的充分利用,形成了新的增长点,为经济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考验着社会治理
但共享行业如何规范?创新与风险如何平衡?这些疑问考验着各方智慧。
共享充电宝引发对个人隐私安全的担忧;短租平台出现的毁房事件带来信任问题;共享单车的无序停放、骑行安全、单车损坏等也让企业和用户头疼。
以共享单车面临的难题为例,上海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诸大建认为,“无论宏观层面的城市规划,还是微观层面的道路设计、停车摆放,都没有为大量公共自行车的到来做好准备,政府提供的公共空间资源仍然不足。”
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曾表示:“解决好共享单车发展当中的问题,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首先政府部门要主动作为、超前谋划、创造条件、加强监管,推动新的事物能够更好地发展;二是运营企业要遵守城市的有关规定,遵循市场规则,承担管理责任,特别是做好线下服务,守诚信,提升服务水平;三是使用者也要增强文明意识、遵守交通法规、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共享单车的运行秩序。”
政府、企业与用户共同发力,这一思路也适用于更多共享产品,共享经济呼吁着社会治理的新思路。
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新红指出,新兴业态变化快,靠审批解决新问题肯定不行。如今供给方和平台方掌握更多基础信息,要从政府监管走向协同监管。
编辑:益语
政 府 | | ||
---|---|---|
媒 体 | | ||
公益品牌 | | ||
合作伙伴 | | ||
(排名不分先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