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热烈的掌声,一个个文物被三名讲解员小心翼翼地摆在展桌上。一个破旧的竹篮出现在学生眼前。面对这个熟悉又陌生的文物,学生们满是好奇,他们围在讲解员周围,期待着讲解员的解说。
9月27日,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带着29件革命文物,走进大余县第二小学开展“喜迎二十大 革命文物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把革命文物资源创造性转化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革命传统进校园、进课堂。
上课铃声响起,一堂特殊的“课”在大余县第二小学举行。围绕大余县博物馆馆藏的杨尚奎编织的竹篮、《粤赣湘边区人民解放总队第六支队通令》等文物,讲解员为学生介绍起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
“这只竹篮可不普通,是当年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领导人之一杨尚奎编织的……”大余县博物馆讲解员赖婷介绍道。在三年游击战争期间,杨尚奎以篾匠的身份在大余县南安镇梅山村张千妹家里吃住。其间,为确保杨尚奎的安全,张千妹动员家里人轮流放哨;腾出最大的房间给杨尚奎居住;把珍藏许久最保暖的棉被给他盖;并在山坡处开垦了一块荒地,种了红薯、山芋等,解决杨尚奎粮食不足的难题。杨尚奎离开张千妹家的时候,为了感谢张千妹,他为张千妹家编了一只竹篮、一只篾笼、一对畚箕、一双簸箕等。
在杨尚奎的介绍下,张千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地下交通员。她常常提个竹篮以进城卖柴、卖菜为由,为红军游击队购买药品、日用品,收集和传递情报。
一只编织的竹篮,体现了党和人民患难相依的真情;一份《粤赣湘边区人民解放总队第六支队通令》,是大余人民迎来新的生活的见证……讲解员为好奇的同学们讲述着每件文物背后的故事。
“没想到革命文物能来到我们学校,第一次这么近距离接触文物,听了文物背后的故事,感触很深,收获很大。”三(1)班学生黄学仲说。
“此次挑选的文物大家可能都听说过的,但是未必见过实物。”大余县博物馆馆长黄敏介绍,此次挑选的文物,能够反映当地重大的历史事件,或与当地重要的历史人物相关,而且都有令人感动和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据了解,这是大余县博物馆“文物进校园”的首次尝试。黄敏介绍,革命文物走出“玻璃柜”,让孩子与文物零距离接触,旨在发挥革命资源在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青少年记忆中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这堂课形式新颖,入耳入脑入心,此次活动是在挖掘本地红色资源的基础上,配合学校基础教育开展的特色活动,旨在教育引导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时代新人。”大余县第二小学校长曾志说,学生不仅能在历史中感受先辈初心,也有助于将红色基因传承好。
近年来,大余县立足本地实际,深入挖掘客家文化、“周程”理学、牡丹亭故事、南安九城等文化精髓,把红色文化、梅文化、牡丹亭文化、钨文化等融入教育教学,拓宽学生视野,延伸教学内容,使广大师生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叶功富 朱丹尼)
编辑:闫玉茹 审编:admin
政 府 | | ||
---|---|---|
媒 体 | | ||
公益品牌 | | ||
合作伙伴 | | ||
(排名不分先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