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福建福州,1998年出生,来新疆四年了”“我来自云南,今年20岁”“我来自安徽,今年27岁,孩子刚刚五个月”……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曾是军人的他们脱下军装穿起警服,祖国边疆仍是他们的诗和远方;他们是驻扎在新疆边境线上的民警,“兵”到“警”,从懵懂少年到乡亲心里的顶梁柱,他们用脚步、用真心真情守护着边境上的每一个村落、每一处土地。
慢慢走进基层
天山脚下,戈壁小村新开了一间“爱心小屋”,走进小屋,正对着的是两排衣服,从夏至冬各不相同。屋内左手边,整齐摆放着学习用品和玩具,以及供大人用的雨靴农具等。右手边是一排两用桌子,上面放着书籍,还有备用的电源插座、微波炉等,屋子的最里面还有换衣间。
“这是今年2月建的爱心小屋,给村民提供农闲休息场所,让村里的孩子能够读书学习和游戏。”新疆阿克苏地区英阿瓦提边境派出所库齐村警务室民警陈皓介绍说,他是这间小屋的发起人。
24岁的陈皓来自福州,2019年他脱下军装换上警服,来到库齐村警务室成为移民管理警察。初来时语言不通,“刚开始感觉做什么都很难,但是所里的前辈会交流经验,手把手带我,后来就干得很顺了。”
2021年春节探亲时,他看到家乡有“党员服务驿站”,想起村里的孩子放学后想读书学习,要去很远的地方,想到种田的乡亲在午休时,只在田间吃干馕冷饭,想到孤寡老人、孩童需要保暖的衣服……在走亲戚的时候,陈成说服亲戚中“做衣服、鞋子加工的”,获得了一批“亲情赞助”。在英阿瓦提派出所全员努力下,库齐村“爱心小屋”在年后就开业了,当天就迎来了很多村民和孩子。“我很喜欢这里,能读书,还可以和小伙伴一起玩沙包。”11岁的赛丽麦·艾麦尔说。
如今,这间“爱心小屋”成了村里的一部分,村里安排了党员志愿者负责帮忙。“这里就像我的家一样,我尽我所能做到更好。”陈皓说。
从东北话到柯尔克孜语
乌恰县吉根乡是我国最西端的乡镇,群山下的吉根乡铁克塔什恰提护边员驻勤点,传出一阵“嘟~嘟~”的哨声,紧接着就是一阵急促的踏步声,这是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边境管理支队吉根边境派出所民警齐利莹正带着护边员准备一天的勤务。
“第一小组负责卡点检查,第二小组跟着我一起巡逻,其余的人驻守在原地,中午暖和的时候,要去河里取水备好。”齐利莹用流利的柯尔克孜语说到。护边员执勤点距离中吉边境只有30多公里,负责6个通外山口的边境管控任务,由于位置偏僻,驻勤点至今都没有通长明电和自来水,更没有移动通讯信号,他们只能用太阳能维持基本用电,饮用水全部取自河坝,一部固定通讯电话是唯一能联系外界的工具。
4年前,齐利莹还是用东北话夹杂手势和群众交流,“很多工作在交流上就花费很长时间。”他开始自学柯尔克孜语。在平时的工作中,齐利莹坚持用柯尔克孜语和护边员交流,不懂的地方就问,然后在本子上记录下来,晚上趁着休息,他再反复发音练习。“看他的认真劲儿,带动着我们也学了起来。”吉根边境派出所教导员田菲菲说。
从一个发音开始,到今天的流利交流,乡里的每一户人家几乎都是齐利莹的老师,他也和群众打成一片,“大家有事儿就喊我的名字,因为不好发音,都喊我‘齐零零’。”齐利莹笑着说,“看着派出所里建起夫妻警务室,我也想接女朋友过来,在这里成家扎根。”
“手机号就是报警电话”
“喂,警官,我的钱到账了。”乌什县英阿瓦提乡苏尔滚村村民阿布力米提·吾布力激动地说。4月底,随着最后一笔款到位,该村18名乡亲的工资全部追回,“我们当时都不知道能报警追回钱。”
去年,阿布力米提听说,有一家公司在招工人管理土地,一个月2000元,他和村里另外17个人一起去上班。结果公司资金紧张,没法结工资,“一直都在联系,每次都说下次,今年都开春了还没有给。”阿布力米提说。
今年3月,苏尔滚警务室民警西热爱力·吐尔洪和熊海聪在入户走访时,得知此事。之后警务室和乡政府对接,并联系该公司,在警务室的调解室里不停沟通调解。最终,该公司承诺在今年5月前结清所有工资。
在苏尔滚村,调解室帮村民解决了很多问题。“我们通过报警方式就能知道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因为本地人都打我们的手机号。”英阿瓦提派出所副所长吾尔开西·阿布力来提说,他们的手机24小时待命,“两口子半夜吵架,接上电话就去调解;谁的牛羊丢了,一个电话就出警。群众的事情没有大小,只要联系我们,就一定会到。”
驻扎在新疆阿克苏地区英阿特边境派出所的5位民警,平均年龄23岁,“我们辖区有1000多名护边员,每年都要帮着老乡一起转场。”英阿特边境派出所民警马大松说。“刚到这里时只有房子,其余都空荡荡,一片石头戈壁盐碱滩。”民警杨庆鑫说,“这些草皮都是我们从草场一点点带下来,养出来的,不然戈壁滩根本种不出草。”望着眼前的绿意盎然,如果不是旁边广阔的石头戈壁滩,很难想象置身于戈壁荒原上。
编辑:闫玉茹 审编:admin
政 府 | | ||
---|---|---|
媒 体 | | ||
公益品牌 | | ||
合作伙伴 | | ||
(排名不分先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