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火种点燃仪式在希腊的古奥林匹亚遗址举行。同一天,远在北京的国家游泳中心里,“相约北京”系列冬季体育赛事冰壶国内测试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这座世界唯一水上项目和冰上项目均可运行的 “双奥场馆”,正在迎接北京冬奥会举办前最后一轮的实战测试检验,“用匠心建设每一项奥运工程,是我们的责任。”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集团”)装饰冰雪小镇工程总指挥于洋洋说,国家游泳中心冬奥会冰壶场馆改造(“冰立方”)、延庆冬奥村等多个高品质冬奥工程及配套设施均由中建集团承建,其党员先锋团队带领项目建设者攻坚克难,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为擦亮绿色冬奥底色注入了独特的央企匠心精神。
“水立方”变“冰立方”:高新技术引领“中国建造”
夜晚,漫步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眼前的“水立方”有了另一个名字——“冰立方”。为了实现精彩奥运与可持续利用的双目标,中建一局的建设者为“冰立方”装备了众多“黑科技”, 使场馆夏天保持高温高湿,变身“水立方”承接游泳体育赛事;冬天保持低温低湿,转为“冰立方”承接冰壶比赛项目,成为世界上首个在泳池上架设冰壶赛道的奥运场馆。
这种满足“全天候双轮驱动”的场馆运营新模式,膜结构发挥了很大作用。据中建一局“冰立方”项目经理刘军介绍,“冰立方”是世界最大膜结构工程,场馆由3216个各异的膜结构“气泡”构成,每个“气泡”由内外两层ETFE膜(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组成。
ETFE膜是一种轻质新型材料,具有良好的热学性能和透光性,两层膜中间被称为“空腔”。夏季开启顶部的“空腔”,让场馆通过自然通风降温;冬季“空腔”合闭,让场馆充分吸取太阳光热,最大可能降低能耗,助力场馆实现冬季保温、夏季散热,可以节电30%以上。
既有高新材料的应用,也有智慧系统的加持。为了满足同一场馆不同的湿度和温度条件,中建一局引入智慧调控平台,将制冰系统、除湿系统、空调系统集成,通过可视化界面,对场馆所有设备系统进行智慧调控,保证在同一个比赛大厅内的冰面、冰面上空1.5米处、观众席3个区域的温度和湿度同时满足需求。
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绿色、智慧、科学、节约,在冬奥场馆的建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力求不占用新的土地,中建一局承建的“冰立方”冰上运动中心完美地“藏”在了“冰立方”南广场地下,同时设置3个构筑物作为场馆入口,形成“烟囱效应”,实现冰场的自然通风。
传统冰上运动场馆的电力照明系统,每年耗电约5.8万度,照明系统的使用寿命仅3年,位于地下的冰上运动中心对光照需求更高,耗能随之增大。但“冰立方”冰上运动中心采用“被动式建筑”的设计理念,在节能效果显著的同时,能有效保证地下场馆的恒温恒湿。
中建一局“冰立方”冰上运动中心项目经理张玉磊表示,为了将自然光引入室内,让进入场馆的阳光更充足,场馆上方安装了直径13米的玻璃幕墙,地面铺设了19根导光管。这种巧借自然光的方式可以每年节电约2.6万度,相当于一个家庭至少10年的用电量。
来自张家口的风电、光伏电通向北京,所有冬奥场馆100%用上“绿电”;延庆场馆建设与生态环保共绘蓝图,“最美冬奥村”初露芳容……协同发展、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冬奥实践,正开启“1+1+1>3”的新篇章。
“最美冬奥村”:峭壁间“作画”的大国工匠
在北京市延庆区小海陀山深处,一座座半开放院落格局的中式庭院,依山体地形星罗棋布。这处独具中国山水特色的延庆冬奥村,总建筑面积13.75万平方米,由中建一局参与投资建设运营,赛时将为运动员和随队官员提供1500多个床位,并承担北京冬奥组委会居住办公功能。
这里夏季多雨、冬季多雪,地势落差大,极易发生滑坡。“即便是要打造地基,完成这种平地上最基础的施工,在海拔1000余米的山谷陡坡地也变得异常复杂。”中建一局华江公司延庆冬奥村项目党支部专职副书记赵晋忻表示,机械一旦上山,无异于在悬崖峭壁间“作画”,随时有跌落的危险。
如何克服地势影响建造一座稳固的冬奥村,成为建设之初面临的巨大困难。“既然施工设备上不了山,那就依靠人力挖!”在赵晋忻的带领下,施工人员手持铁锹、风镐、电锤等工具两天挖一米,三天挖两米,挖了140个累计深度2700米的抗滑桩,其中最深的桩达到27米,深度相当于平地上的9层楼高。
据项目执行经理、总工程师殷博介绍,延庆冬奥村总共采用了400多根长短不一的抗滑桩进行护坡,“这些植入地下后的抗滑桩就像是地基中的‘骨骼’,能够牢牢地将土地固定在一起,为后期的施工打下坚实基础。”
施工过程中,当地气温降到0℃以下,延庆冬奥村项目党支部发挥坚强堡垒作用,带领大家通过搭设暖棚、使用暖风机等,克服重重困难,在零下10℃的条件下完成了近5000吨的钢结构安装施工项目。
在接近30℃以上的室内外温差情况下,如何让居住在奥运村的运动员感到温暖舒适?殷博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冬奥村建筑主体使用了超低能耗工程技术,能够使建筑的室内环境保持在20-26℃、相对湿度30%-60%的舒适环境。外墙、屋面保温总厚度达到250毫米以上,远厚于传统的常规建筑,就好比在冬天给建筑穿了更厚的羽绒服,可以降低室内能耗,与一般的保温对比,能耗损失更低。
项目还采用了被动房外窗,传热系数更小,隔热性能更好,和一般的外窗相比,更加节能;门窗系统、玻璃幕墙系统均采用了断热桥设计,针对特殊节点进行优化,幕墙的连接点均采用了仿生木进行断桥处理,可以降低室内外的冷热传导,实现降低能耗的功能。
考虑到冬季举办赛事,冬奥村还专门设计建造了地下暖廊,各国运动员、随队官员无需再穿厚重的外套就可以在各个组团之间完成就餐、健身、文化交流、器械保养等日常活动,为运动员及赛事组织人员的生活、工作提供了便利,增强了舒适性。
延庆冬奥村建设中践行绿色办奥理念,极力保护环境、资源和生态平衡,让冬奥村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建一局在施工现场搭起围栏,全面普查施工区域内需要保护的树种、数量和分布,做好保护措施,在当地古村落遗址保护区内搭起各类小木屋供野生动物栖息。施工结束,300多棵原生树木作为冬奥村最主要的景观被保留下来。
通过建设渗透沟和雨水调蓄池等设施,延庆冬奥村还被打造成“海绵型山村”,可以对雨水和生活污水全部进行处理净化,实现再利用。项目坚决遵循“节俭办奥运”理念,着重注意建筑材料的就地取材,又将规划用地中的古村落遗址进行了修缮,成为整个冬奥村独具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特色的文旅景观。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魏婉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闫玉茹 审编:admin
政 府 | | ||
---|---|---|
媒 体 | | ||
公益品牌 | | ||
合作伙伴 | | ||
(排名不分先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