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媒体 > 新媒体 >
田氏船模传承人田霞:妙手复原运河古船
时间:2022-06-16 10:48:40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闫玉茹
摘要:
田霞制作的古代战船船模。武少民摄凭借对家族技艺的传承,复原了官船、游船、客船、货船、渔船等10余种古船;精益求精制作等比例缩微船体,就连指甲盖大小的门窗都可以开合;最大的愿望是看到风樯帆影的胜景在古老

田霞制作的古代战船船模。

武少民摄

凭借对家族技艺的传承,复原了官船、游船、客船、货船、渔船等10余种古船;精益求精制作等比例缩微船体,就连指甲盖大小的门窗都可以开合;最大的愿望是看到风樯帆影的胜景在古老的运河中重现……她就是天津市级非遗项目田氏船模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田霞。

传承家族技艺

“长在海河边,家靠近北运河,我从小就喜欢看运河上来往的船只。船形形色色,有的风帆高张,有的摇橹而过……”田霞十来岁就跟着父亲田恩祥学习田氏榫卯工艺和镂空雕刻船模制作技艺。肯吃苦、善钻研的田霞,经过不断学习、尝试,慢慢掌握了从前期设计到后期制作的每一道工序。从部队退役后,她接过父辈的事业,专门从事船模制作。

田氏船模制作技艺自1867年传承至今,已有155年历史。田霞的祖上以漕船为业,先人田继勇经常跟随长辈出航,冬季船舶休业时,他尝试制作仿真渔船槽船模型给孩子们当玩具,这是田氏船模的最初形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田氏船模越做越逼真,门窗、船帆都能活动,放到河里和真船一样可以行驶。”田霞自豪地说。

田氏船模将钉接榫合与木雕镂空等技法结合,精准复原船的形状、结构、涂层、内饰部件,再现了天津漕运发展史中出现的商船、游船、官船等,让人们得以窥见天津河海要冲的历史地位。

2017年5月,田氏船模制作技艺被评为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7年6月,田氏船模亮相尼泊尔津韵丝路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文化交流活动;2018年5月,参加京津冀文化美食非遗联展;2019年5月,参加天津世界智能大会“津”彩非遗展示活动……田氏船模声名鹊起,走向世界。

精心复原古船

100平方米左右的家中,放着10多个大型船模,让居住空间略显局促。阳台上两平方米的斗室,是田霞的工作间。电锯、案板、刨子、锉刀等工具摆放整齐,合上推拉门,就是她心无旁骛沉浸其中的船模世界。

精心绘制图纸,开料、刨料、雕刻、组装、油漆、打磨……数十道繁琐又辛苦的工序,田霞始终甘之如饴。

“做船模要有耐心,一艘半米长、不含开关门窗的潞河官船,也得花1个多月的时间制作。”田霞说,潞河官船就是北运河上的“水警”船,负责保障运送皇粮的船只安全。

她展示了一艘潞河官船模型,船头的信号旗迎风招展,船尾摆放着刀枪剑戟,精美细致,惟妙惟肖。

有航运以来,就有船模。一个个船模,就是舟船发展历史的浓缩。“船模要依照真船的形状、结构,严格按比例缩小制作,制作程序、方法和材料与造真船无异,原船该有的零件一样都不能少。”田霞说。

她指着一艘官船甲板上一个10厘米高的水桶模型说,古代官船、游船上都有用于防火和清洁的水桶,船模上这个小水桶是用一块块纤细的松木拼接起来,再用铜线箍紧,与真实的水桶一模一样,不缺一道工序。

时光流逝,散落在海河沿岸的老渔船,渐渐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但田氏船模保留下来,成为天津卫漕运文化的生动符号。

在天津市北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一艘按照1∶6比例制作的海河渔船模型放在展厅中央。“这是我和父亲一起制作的。这样的海河渔船如今已经见不到了,但它的样子印在我的脑海中,于是我和父亲凭着记忆,复原了这艘渔船。”田霞说。

再现运河胜景

“田霞坚持古法手工技艺,不辞辛劳,甘于淡泊,拒绝了一些商家量产的提议。在她看来,手工制作技艺是田氏船模的魂,要一直传承下去。”天津市北辰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曹广凤说。

田霞经常去高校和中小学讲课,传授非遗知识,讲解漕运文化,教学生们动手制作船模。“孩子们对船模很感兴趣。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更是非遗传承的未来。我会尽我所能,传承推广田氏船模技艺。”

田霞有个心愿,那就是再现风樯帆影、水波浩荡的古运河胜景。前不久,听到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段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的消息,她激动得热泪盈眶。

田霞常去图书馆、博物馆寻找有关古船的书籍、资料,若是看到以前没见过的古船图片,她便欣喜万分。根据资料图片,田霞复原了一些早已失传的古船。

“我今年50岁,趁着还算年轻,争取把所有的古船都做成实体模型,让后人知道河面上曾有过它们美丽的身影。”田霞说。(本报记者 武少民)

编辑:闫玉茹  审编:admin

标签:
政  府  |
媒  体  |
公益品牌  |
合作伙伴  |
(排名不分先后)
68*25px68*25px